传承⑱ | 六十余年风雨兼程,从技术封锁走向蓝海战略
有奖互动,快来参与
福利见文末哦~
迈步走进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展厅,映入眼帘最醒目的便是新中国第一艘具有自航能力的浮式钻探船(勘探一号)的模型,它首次叩开了新中国海洋油气钻探的大门,填补了国内海洋钻探设备及技术领域的空白,让中国可以逐梦蓝海,把梦想照进大海深处油气藏。
▲图为勘探一号
1960年,一群人在天津塘沽组建地矿部渤海综合物探大队,这是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前身。
“70年代初,面对美国技术封锁,我们甚至连钻井船的模样都没见过,”上海海洋石油局退休老同志周秉义回忆道,“国家决定分三步走,改一条、造一条、买一条。”
而勘探一号,正是在没有经验,也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由两条3000吨货轮拼接而成的一条双体船。以现在的技术看来,应该是一项很轻松的工作。
可当初却面对没有足够宽的船台、没有足够大的船坞等多个难题,费尽周折才完成拼接。
这还只是诸多难题的第一个,由于海陆作业的差异,大部分设备如钻机、井架等都需重新设计、改造、适配,但70年代的工业水平还极其落后。
饶是如此,第一代海洋石油人没有退缩,全部冲在一线,确保了勘探一号下水仪式的顺利进行。
当时上海海洋石油局的前身叫627工程筹备组,条件相当艰苦,大家就住在一间用来临时隔离肝炎病人的大草棚里。
夏天天气热,蚊虫叮咬得厉害,大家就把图板搁在床上,把蚊帐拉上,趴着画图。
1974年5月8日,筹备组的同志们正式出海,到黄海打下新中国第一口井。“我们造了一条小船,每次去勘探一号运送物资,都要行驶十几个小时,”周秉义回忆着,“往船上搬运物资的时候,50公斤的麻袋都靠肩膀扛,但想到为国找油争气,也就不感觉累了。”
历时2年多,这群不怕吃苦的第一代海洋石油人,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次”……历尽艰难,他们终于怀揣着梦想,开始了海洋油气的正式钻探之旅。
6年来,勘探一号在南黄海钻了7口石油井,总进尺15000米,最大井深2413米 ,最终于1993年退役。
有了黄海练兵的底气,这群陆地上的“旱鸭子”开始迈着艰难的步伐,正式进军深海。如果说探渤海是小试身手,探黄海以练兵为主,在南海有了突破,那么上海海洋石油局在我国东海的一系列勘探开发作业可以说取得了足以彪炳史册的成绩。
1983年4月,勘探二号平台完钻的平湖一井获高产油气流,地矿部、上海市政府召开东海油气勘查庆功表彰大会,对东海油气勘查连续取得重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98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投入东海作业,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研制获得了198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上海海洋石油局在东海油气勘探中再次取得重大成果,中央领导同志发来贺信,地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嘉奖令。
……
伴随着海洋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提高、扩大和发展,上海海洋石油局获得了接二连三的大突破、大发现。
▲图为油气大发现
“上海海洋石油局当年为长三角人民做的最大贡献便是:1998年在东海发现的第一个油气田,解决了80万个煤球炉的难题,”一位老员工回忆道,“大家做饭,巷子里再也不会满是呛人的浓烟了。”
新的时代就要有新的谋划,上海海洋石油局的未来便在全力践行“蓝海战略”,建设海上规模效益油气阵地,打造石化上游一流企业。
当前,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5%。面对新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实现能源安全的最可靠保证就是拥有自己的能源产地。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开发海洋能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开始将能源开发的目光转向海洋。近十年来,海域油气探明储量占全球新增的68%,并且未来的发展空间大。
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来看,不断加强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上海海洋石油局面对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影响,反而树立加快海域油气资源战略突破的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破解资源瓶颈中去谋划“蓝海战略”,打好海域油气突破主动仗。
从1960年向新中国递交第一份海洋物探报告,到如今认真谋划“蓝海战略”,几代海洋石油人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长期艰苦奋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海洋石油局必将迎来海域油气的大突破、大发现、大开发,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做出新的贡献!
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史
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
也是一部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传承史
新时代、新任务
石化人将永远铭记、传承、弘扬这种力量!
END
在新时代,读老故事
《传承》系列已开栏近一年的时间
铁打的是传承精神
常看常新的是石化故事
如果你身边也有“老石油”
如果这期故事唤醒了你的记忆
如果你与油田、井队、海洋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究竟你会开到怎样的专属盲盒呢?
快来参与吧!
(留言点赞数量统计时间为2021年11月15日0时)
素材来源 上海海洋石油局
通讯员 张佳鹏
编辑 魏佳佳